当娃说“我不会”时, 你的回答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, 别说错

我早上送孩子上学时,偶然看见一位宝妈正在跟老公争吵。 宝妈指责老公:“智商挺高,情商太低,一点不懂教育!” 老公看起来很不服气:“我是大学教授,难道还不如你一个大专毕业,在家全职带娃的女人?”俩人越吵越凶,围观的越来越多。 后来,大家搞清楚了,是宝妈的儿子考试卷子错了一道题,只考了98分。 宝妈问儿子:“这题怎么做错了?” 儿子回答说:“我不会啊。” 还没等宝妈说话,孩子爸爸就插嘴了:“不会无所谓,下次你做对了就行。” 就是老公的这一句话,让宝妈当场炸雷了。 宝妈觉得,孩子说“我不会”时,当家...


我早上送孩子上学时,偶然看见一位宝妈正在跟老公争吵。

宝妈指责老公:“智商挺高,情商太低,一点不懂教育!”

老公看起来很不服气:“我是大学教授,难道还不如你一个大专毕业,在家全职带娃的女人?”俩人越吵越凶,围观的越来越多。

后来,大家搞清楚了,是宝妈的儿子考试卷子错了一道题,只考了98分。

宝妈问儿子:“这题怎么做错了?”

儿子回答说:“我不会啊。”

还没等宝妈说话,孩子爸爸就插嘴了:“不会无所谓,下次你做对了就行。”

就是老公的这一句话,让宝妈当场炸雷了。

宝妈觉得,孩子说“我不会”时,当家长的就不该说“不会无所谓”这种话,这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自我认知。

孩子说“我不会”时,家长的三种回答藏着陷阱

第一种回答:不会无所谓

家长的这种回答,能帮孩子降低心理压力,告诉孩子不会做也不重要。

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思维定势,习惯把不会做的事,当作不重要的事。

孩子长大后,可能对自我能力,丧失正确的判断,养成推卸责任、拒绝努力的坏习惯。

第二种回答:这么简单都不会?我来帮你做!

生活中,有一部分孩子回答家长“我不会”时,会有家长否定孩子:“这么简单都不会?”然后就亲自上阵,替孩子代劳了,帮孩子把事情做好。

这样的家长一边在否定孩子,一边在替孩子代劳。

孩子极容易认为,自己的能力实在是太差了,从而养成自我否定的思维习惯。

慢慢地,孩子习惯依赖于他人,凡事都等着大人帮忙解决,很难在学习和工作上取得好的结果啦。

第三种回答:你怎么这么笨?

有的家长心直口快,说话不经过思考。

孩子一说“我不会”,家长就心急了,情绪化地指责孩子“笨”,给孩子贴上了“不聪明”的标签。

孩子经常听见家长这样的回答,很可能遇事就怀疑自己能力,变得敏感又自卑。

心理学者阿尔伯特·班杜拉指出:个人对自己执行必要行为,以达到特定绩效的信心即自我效能。

而家长的语言,正是塑造孩子对自身能力信念的关键,是提高孩子自我效能的重要途径,会影响到孩子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。

所以,家长管好自己的语言,有利于帮助孩子完善自我认知,提高自我效能感,这样才更容易收获到一个自信满满的孩子。

家长三步走,收获自信的娃

1 共情地说:不会没事,这个确实有点难度

家长对孩子用共情的语言讲话,安抚孩子“不会”的焦虑感,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减小,逐渐从“不会”的焦虑中走出来,回归理性思考。

这样可以帮助孩子,寻找到合适的办法,把不会做的事儿做好。

2 尝试地做:我们先这样试试,好不好?

当孩子说“我不会”时,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合理建议,陪伴孩子一步步去尝试。

比如,孩子考试题错了,妈妈问儿子怎么做错了呢?孩子回答说“我不会”。

那么,妈妈可以告诉孩子,先把这道题抄写下在错题本上,然后分析题目,陪伴孩子做出正确答案,最后整理解题思路,做几道同类题。

这样就可以帮孩子在尝试中,寻找到方法,解决难题,这非常有助于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,做个自信的娃。

3 鼓励的力量大:你的努力,让你越做越棒啦!

鼓励孩子,一点点尝试去做不会的事儿,再随时陪伴孩子做总结,给孩子足够多的自信。

一句赞美的语言,能增强孩子对自身能力的信心,让孩子越来越自信,充满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,最终做好一件不会的事儿。

家长的语言,是孩子最好的导师

孩子从“不会”到“会”,需要家长的语言引导,家长的语言就是孩子最好的导师。

优秀导师的一句话,就能让孩子自我效能感爆棚,不断探索尝试,勇敢试错,摸索出正确的路,做成一件不会的事。

而糟糕导师的一句话,也可能会毁了一个孩子的自信心,让孩子没有勇气去尝试做一件不太会做的事儿。

这样的孩子对自我的认知,可能会停留在“我不行”、“我很笨”、“我比别人差”的阶段,很难有个认知上的突破,更加不容易成为一个自信的娃。

因此,家长走出语言陷阱,共情的对孩子讲话,陪伴孩子勇敢去尝试不会的事儿,就能够分步骤解决孩子遇到的难题,把孩子不会的事儿、变成会做的事儿,让娃的自我效能感爆棚。

互动话题:宝妈,你家孩子说“不会”时,您是如何回应的呢?



相关资讯